2018被叫做“最难高考考试语文年”,不只阅读、作文困难程度加强,古诗文困难程度也显著提升。
北京卷直接将古诗文部分值提到44分!全国卷I甚至将现代文阅读也设置成替探讨先秦诸子的文章。
教育专家剖析,历年的高考考试文言文阅读,文章100%全部选自《二十四史》《史记》《战国策》等史书。
不少语文老师也告诉学生,中高考考试高分作文非常重要的两大诀窍,一是活用历史典故,二是这类历史典故要足够“很规”。
父母需要应该注意的趋势是:历史常识储备,愈加成为“大语文年代”比拼的重点。
史书几乎覆盖了所有科目,不止语文课本里《将相和》《鸿门宴》《报任安书》的课文,更有政治史文化史,考试里的历史类剖析题,理化题里的背景材料……
难怪不少老师说,学生越早读史,就能越早获得文理科的金钥匙,在中高考考试里占得先机。
更要紧的是,历史不只决定着孩子将来的成绩,更影响孩子将来的格局。
正如作家陈文茜说的,“读了历史里的那些人物,就会发现,什么都会变但人性不会变。”
社会再进步,人性和人情不变。让孩子学学习历史,从人物和现象中总结得失,以后孩子鏖战江湖才能不慌乱,走得更坚定。
▼▼▼
不少父母也懂从小读史的重要程度,可历史书部头大、语言晦涩,孩子非常难看进来。
邻居张姐就曾和我吐槽,家的历史书“孩子翻个两三页就丢一边,目前书都一层灰了”,问我该如何解决?
我给他推荐了一套去年最畅销的历史读物。起初,她忧心孩子未必会读、读了也只不过翻着玩。
结果几个月后她在微信上和我说,孩子不只认真看了,还活学活用——作文课上写《我的偶像》,只有孩子提到了历史人物,其中一段被老师当堂表彰:
“商鞅面对枯朽的国家,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当一个为国为民的改革家。可能他从最开始就已经了解了我们的命,可他却不畏滔天的强权,坚持我们的本心!
那个忧国忧民、直谏圣上的贤臣,从来不是第一个,但他却是我心中光辉最为灿烂的一个。”
一问才了解,这期间孩子不只作文能力提升了,而且或许是受古人的熏陶久了,比以前懂事多了,也了解自觉用功了……
能把书读到心里,才是真阅读,不然只能叫翻书。
不少父母有个误区,觉得读史就是要读原著,但其实,不少不喜欢历史的孩子,就是由于被原著难懂的字词句“吓住”,直接不想知道内容了。
▼▼▼
读史的意义并不在于纠结繁复的文字,而在于“入心”——能把道理读透、从中产生启发,史书有哪些用途才会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