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投档”全方位爆发
各地高考考试录取陆续进入尾声,在已经完成高职高专录取的省份,常见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目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
陕西发布了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职正式投档状况的统计数据,今年1237所高职院校在该省投放了120076个高职招生计划,共有84073名考生成功投档,占到了整个招生计划的70.0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在陕西参加招生的文史类有597所院校,其中139所院校在该省遭遇“零投档”;理工类640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81所。因为陕西今年的高职批次填报实行平行志愿模式,也就意味着这320所院校在该省没学生填报或是填报分数不足。
这种现象不是单单出目前陕西,从公布的投档线状况来看,今年安徽文理科累计有约120所高职专科院校线上零生源,贵州今年同样有近160所高职专科院校“零投档”。而海南理工类中约30所院校的投档数为零;文史类中约50所院校的投档数为零。
记者注意到,在陕西遭遇“零投档”的这类学校,在该省的招生计划并不多,大多在10人左右,主要来自河南、江西、山西、黑龙江、四川、山东等地的高职学校。
据公开报道,2011年,山东也曾出现“零投档”的现象,当年不少高职学校投档最低分已经降到180分左右,但投档状况依然不乐观。当地某高职理科183分投档,计划招928人,最后只收到投档98人;当地另一所学院理科186分投档,计划招1016人,最后只收到投档99人;而同时,还有不少高职学校即便减少到180分也没一个考生考试报名,遭遇了“零投档”。而2012年,专科首次寻求志愿结束后,仍然还有323所院校在山东不幸遭遇“零投档”,无人考试报名。
“零投档”主要出目前省外招生院校
有关人士剖析,高考考试人数的连续大幅降低,使得生源规模相较以往有了明显的降低,因为社会对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考虑到毕业后的出路,很多分数在专科线左右的考生并不愿就读。部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相对较差,也是被考生弃选是什么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因为考生考分两极分化状况比较紧急,高分考生不考虑外省高职学校,低分考生达不到外省招录院校的投档需要,中间考分的考生多数倾向于选择本省高职学校。综合这类原因,导致了投档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相差较大。
与外省相同种类高职学校相比,本省的考生和父母对当地高职学校的学校状况、专业方向、将来就业等方面都愈加知道,所以更倾向于考试报名省内院校。
来自西安的考生父母郑女性在同意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西安,没独立生活过,假如在外地上学感觉不放心。还是选当地的学校好,离家近周末也可以回家。即使以后毕业了,也好找工作。”
辽宁某职业学院校长告诉记者,因为陕西离辽宁太远,加上目前高职学校也比较多,学生选择的空间也非常大,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也是正常状况。他表示,所在学院的生源90%以上也是来自本省,对于外省的学生,每年也只能招来100多个,学校的招生主要还是以当地为主,除去参加高考考试由该校录取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通过自主招生得以进入该校就读。
四川教育厅针对该省专科考试报名状况剖析指出,国家示范及骨干高职学校生源常见较好。这种学校遭到考生广泛关注,成为考试报名的热点院校。地域优势在招考中表现十分明显,省内招生院校生源热门,考生考试报名积极;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及经济发达区域的院校生源常见较好。而生源缺额的院校主要为一些社会知名度不高、地方偏远与新升格的院校,特别是东北、西北区域的院校生源较差,缺档较多,“零投档”的院校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地区的招生院校。
高职学校招生的“冰火两重天”
在遭遇“零投档”的背后,却是高职学校招生的“冰火两重天”。记者注意到,即便在省外,骨干校、示范校获得更高的认可,除去极个别相距生源地十分偏远的院校,大多数骨干校和示范校都完成了一半以上的招生计划。
在陕西,比起“零投档”院校遭受的冷遇,一些省内院校可谓遭到热捧。文史类有230所院校的最低分高出控制线50分,其中75所院校最低分达到或超越三本线,个别超越了二本分数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高职批次,有64所陕西内院校参与文史类录取,66所参与理工类录取,实行计划数分别为44178名和62196名,分别占该批次计划数的89.1%和89.4%,即便一些院校的招生计划达到3000多人,考生投档数也基本完成了其招生计划。
在安徽,今年文史类院校中有25 所分数线超越了三本批次线,而理科则有11所院校超越了三本批次线,最低投档线文史类超越450分、理工类超越400分的院校数目更多。相比投档线在200分以下的很多院校和120所“零投档”的高职专科院校,其冷热差别可见一斑。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在陕西文理科共投放了90个招生计划,有74名考生成功投档。该校负责招生的黄志祥老师介绍,在制定分省招生计划时,是根据四川向周围省份递减的,“毕竟父母送独生子女到比较远的地方还是有的顾虑”。
他觉得,学校吸引学生,主要依赖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业状况,可以让考生、父母口口相传,但招生宣传网盟今年起到了非常大有哪些用途。黄志祥所说的招生宣传网盟是由四川的国家级、省级的骨干校、示范校自发组成的,旨在联合招生。各优质院校整理资源,一块到市、县、区中学,对专科分数段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网盟的形式去招生,影响力增大了,公信力提高了。以往每所学校都去宣传,会遭到中学的反感,现在也被他们同意了。”黄志祥说。在该校今年录取的学生中,有630名四川考生的成绩达到了二本线,占到省内招生计划数的16.80%。
高校退出机制提上议程
尽管这样,高职招生的总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一方面,生源降低是大趋势。数据显示,国内人口的增幅迅速降低。2008年国内十八岁人口为2621万,而2013年这一数字只有1596多万。2013年,初一只招了1493万人,也就意味着十八岁人口3年将来就只有1400多万人。
其次,虽然现在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的状况很多存在,但社会上漠视、轻视甚至歧视职业教育的风气、规范性设计、政策性规定仍然给高职搭设了天花板。
除此之外,中高职毕业生不可以当公务员的规定、技术技能人才薪资规范一刀切、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方面规范设计的缺失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年大三,正在实习的姓许的高职生告诉记者:“专科出来有点不值钱,像目前一样,我什么事情都做,农民工能干的,都让大家做!本科毕业出来,其他人还是瞧得起一些,即使是三本都好些。”
现在考生的选择面更广,不再满足于“有学上”的层面。当不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时,他们总是会通过出国、复读等方法,重新规划路线。当现在职业教育没办法满足这类需要时,考生和父母“用脚投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假如学校不拥有相应的师资和实力,你就不可以抱怨学生和父母对你有所保留。”这是一所职业院校招生员工的肺腑之言。
专科生源的缺少和低报到率,使得一些学校很难保持正常的收入支出和教学。有专家指出,对于“零投档”高校来讲,与其占用着很多的国家资金、教育资源勉强保持,却不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好的职业规划,还不如将这类高校进行整理,或者退出。怎么样打造高校退出机制,应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考虑的问题。